目前,全球食物体系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。而推动食物循环经济可以使这一排放量降低近50%。作为自然资源的消费者,消费了所有自然资源的四分之三自然资源的,城市可以推动这一转型。
作者:艾伦·麦克阿瑟基金会自由编辑Laura Collacott
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·格莱泽(Edward Glaeser)曾说过:“伟大的城市不是静止的,而是不断变化的,并带动世界一同改变。”这句话强调了城市在推动全球转变方面的重大影响力和能力。现在,我们需要推动这种转变来应对气候危机,而城市具有独特的优势,可以为食物这个尤为棘手的领域提供解决之道。
食物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。我们必须改用可再生能源,以期实现气候目标,但这种做法只能减少55%的排放。要达到净零排放,我们需要转变制造和使用物品的方式,这其中也包括食物。从生产到消费,从包装到运输,食物体系造成了三分之一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。
而其有害影响并不仅限于温室气体。人类将自然生态系统开发为农业用地,普遍采用传统耕作方式,这使得粮食生产成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这些做法是导致污染的元凶,也对城镇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。除了食物体系带来的两极化问题:肥胖和营养不良——据说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吸烟的死亡率更高——食物的生产方式正在损害人类健康。总的来说,每花一美元在食物上,社会便需要付出两美元的健康、环境和经济成本。

工业化的食物体系现已发展到可以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,但核心问题在于它的线性性质,即索取-制造-浪费。通过与自然对抗,食物体系依靠大量的化肥、水和化石燃料能源来制造、加工和分配食物。土地、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,但在养活全球80亿人口的重负之下正在被消耗殆尽。
人口增长、土地退化和不断变化的消费模式等因素正在迫使农业用地不断扩大。但是,全球38%的地表已经被用于耕种,而农业消耗了全球约70%的淡水。传统农业正在接近极限。
尽管人类在粮食生产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仍有三分之一的食物浪费。每秒钟就有足以填满六辆垃圾车的食物被扔掉,它们通常会被倒进垃圾填埋场进行降解,而在这一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害气体甲烷。

除此以外,还有另一种选择。粮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而自然界本身就是可再生的。在循环经济中,粮食生产会促使环境再生而不是退化,食物及副产品会被循环使用,所有人都能获得健康营养的食物。
食物处于气候行动的最前列
尽管食物体系目前仍是问题中的一环,但它也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,而循环经济正是实现变革的途径之一。在食物资源生产和管理方面实行循环经济, 可以到2050年减少49%的碳排放(即5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),到2030年对农场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平均降低50%,并在不耗尽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养活不断增长的地球人口。因此,食物体系变革已成为气候辩论的焦点。
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设定了到2030年将全球人均食物损失和浪费减少一半的目标。在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26次缔约方大会(COP26)上发起的《格拉斯哥粮食和气候宣言》,联合了100个次国家和地方政府,鼓励国家政府就粮食和气候问题采取联合行动。农业及其对气候危机的影响,随后被列为第27次缔约方大会(COP27)的重点关注领域。COP27会议即将在埃及举行。
认识到这一点后,各国政策环境正在转向支持食物体系转型。有利的政策环境有助于促进循环食物体系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采用,并提高现有举措的有效性。
世界各地的城市积极响应,推出了各种与食物相关的政策。米兰的食物体系是欧洲最创新、最全面 的城市食物政策之一,通过该体系米兰做出了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,为该市赢得了首届“为地球奋斗奖”(Earthshot Prize)。圣保罗将食物作为其气候战略“PlanClima SP”的核心。伦敦将食物视为减少消费型排放的主要机遇。而圭尔夫-惠灵顿市致力于建立加拿大首个食物循环经济,促进所有食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,并借助科技的力量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。这些政策全部采用了循环经济框架。